2019年10月29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雄安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325会议室召开。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特聘教授秦惠民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田洪介绍了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共有17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开题报告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出席本次开题会并致辞,他充分肯定了该项课题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在雄安新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价值,他认为雄安新区发展需要有著名的大学,没有教育,一切社会进步、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根本来源。吴晓球副校长代表学校表示将会大力支持“雄安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重点课题的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孟照海在发言中强调,课题研究要做到:把旗举好、把关把好、把事办好、把标定好,落实陈宝生部长在第七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要求。他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细化课题申报时提出的问题,一是问题要再聚焦,将重点聚焦至雄安新区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协同关系上;二是理论要再深入,要加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三是内容要再拓展,要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包括在内;四是政策设计要更立体,发挥经济和社会的跨学科优势,跳出教育内部,将政策路径设计的更立体。
课题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教授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课题开题报告,介绍了课题重点探讨的五个子课题分别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特征与雄安新区战略定位研究,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型与国际经验研究,教育人力资本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知识创新体系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雄安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与策略研究。
与会领导和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评议。他们从项目研究的侧重点、具体方法改进、可操作性、经费保障等方面,给出了极具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特聘教授秦惠民指出,子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雄安才更切题意,要多对雄安做实地调查。同时要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拓展为教育整体系统、全方位的视角。作为未来区域,雄安不应只建构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应作为一种战略研究构建未来大学的模式。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文东茅教授指出,目前的研究还不能够为雄安的发展实践提供立即可行的方案。要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立足国家整体布局做研究。立足于雄安已有的发展基础、人口结构和现实情况,关注已有人口基础做教育规划,对未来人口做假想规划。他认为协同发展是双向的,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回馈教育进步。人才和经济发展是开放系统,雄安吸引全国人才的政策不只局限于教育,强调雄安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造成新的社会二元结构。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韩民表示,雄安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教育系统定位上,是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高度综合研究,目前较侧重高等教育,但其他类型的教育也将包括在内,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参与课题的优势所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所长雷庆教授提出,要在明确雄安新区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做研究,厘清战略研究的目标是近期还是中长期。他认为,雄安新区疏解首都功能包括高校和科研这些高端机构,因而课题定位面向知识创新、高端人才培养,与未来雄安新区创新型发展是相协调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复兴教授提出,研究不仅要“上天”,还要能“入地”,前者要有理论创新,聚焦重大前瞻性的理论问题,提出新概念和理论,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后者“入地”,课题设计要有实践性,突破知识创新维度,将问题聚焦至重大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践上。他建议,要探索新角度、拓宽新视野,探讨教育如何嵌入国家创新体系中,突破教育学传统研究方法,比如引入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对专家建议进行了回应,指出课题研究是对目前已有的战略版本、开放性的宏观设计进行评判分析,理出他们之间的重大关系和逻辑对应。雄安发展战略的微观设计建立在,其宏观定位归属于哪个层次的区域战略上,并在目前未确定的情况下,分析其中的相关性。她指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些现实问题上,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概念才是最关键的。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长、原雄安新区教育局局长徐志芳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指出要将雄安的研究放在京津冀国家战略中,其战略定位是不断变化的,所体现的使命越来越宏大。徐处长强调,教育规划与其他规划要做到多规合一、协同发展。要关注雄安新区未来居住人群对不同层次教育的多种需求,同时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服务城市的发展。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充分讨论,开题报告会汇集了丰富的建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