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陈朋:青年当有志,我们值此时 | 新生发言
日期:2022.09.11

本文作者系教育学院2022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陈朋,本文为他在我院2022级师生见面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2022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朋,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在这里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今年八月,当我收到“独树一帜”的录取通知书时,我的心情是激动的,一是因为这代表着我即将在新的领域里上下求索,从走出金融学,到走进教育学,我坚信领域之间的碰撞可以让我看到更多有趣的现象,引起我更多深刻的思考;二是因为收到的通知书打开的一瞬间,不再是往日朴实无华的一纸“捷报”,而是宝塔山、太行山、燕山和先辈们的剪影跃入眼中,罗盘转动将时间从1937拨到2022,告诉我们作为人大人要始终奋进在时代的前列。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感受因为自身经历和身份不同,必然会不尽相同,但我相信我们都有着在人大开启美好新征程的憧憬。

说到身份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今天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我的四个身份给我带来的感受:

首先,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我要爱国爱党爱团。今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百年历程,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年,以爱国主义精神团结青年,以远大理想鼓舞青年,我们作为团员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十四五”期间正是我国爱国主义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带动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繁荣大发展,我们作为共青团员更要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将爱国主义变为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在思想上积极向党和国家靠拢,我们是求学者,但更是为国之复兴而努力的求学者。

其次,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我要爱人大、爱人大精神。今年是学校建校85周年,从“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从“陕北公学”到“中国人民大学”,85年间始终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来学校考察时就说过:“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居方寸校园,行点滴之间,观校情校史,我们在人大成长的过程中会受校园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朝着国民表率、社会栋梁转变,勇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再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要了解基层教育、更要思考教育痛点,力求将经历内化为学术动力,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在雄安支教的一年里,我和其他四名战友(林杰铭、冯倩倩、文天懿、邱晓洁)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便是:雄安新区真的需要支教吗,它是新区诶!

这个问题在去年还没出发的时候,我的答案都很模糊:需要吧?但经过一年在雄安当地的所见所闻,我的回答可以变得更加详备了。首先,雄安新区需要支教,大家只是被新区很高端的名字左右了判断,但实际上,这个地方目前来说教育水平是比较落后的,你可能很难想象高一整个年级教师的配置里面一半的教师都是由实习老师和支教老师构成的,没有实习老师和支教老师,高一年级的教学就有些“揭不开锅”。这种现象在当地并不只是我们支教学校的个例,而是整片地区的共性。我认为,评判一个地区是否需要支教的标准并不应该是以经济发达或政策支持为依据,而是应以经济发达程度与教育水平是否匹配为标准,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的学校仍然需要我们去支教。

对于支教的意义,我觉得从个人来说它丰富了我的生活阅历,同时,作为未来的教育人,在做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它给了我“第一经验”的感受”,让我在看待基层教育问题上不会陷入空中楼阁般的空想。从社会角度来说,我觉得支教也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要的一环,如何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在优秀师资力量明显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的当下,鼓励更多优秀大学生前往教育与经济发展还不匹配的地区支教,我觉得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措施之一。

最后,作为未能按期返校的新生,我要感谢每一个奋斗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工作人员和学校、学院的老师们、师兄师姐们。虽然不能线下参与许多活动,但为了让我们保留新生开学的仪式感,学院、学校的老师们想尽了办法组织线上活动,即使身处祖国的最南端,我也仍然可以身临其境地不缺席属于自己的重要时刻。也感谢每一位参加迎新志愿服务的师兄师姐和老师们,初来乍到的我们在您们的带领下,陌生的校园逐渐成为记忆里的热点,在人大的校园宾至如归。最后,要感谢这方校园里的导师们和同窗们,有幸能在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老师们门下潜心学术,在交流中探索任何思考的可能性;也有幸能与博爱友善、才华横溢的同窗们相识,在两年不长的时间里携手共进。

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人大人,在自己耕耘的领域独树一帜,不负青春韶华,人民的大学为了人民,青春向党,不负人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