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讲座回顾 | 加拿大约克大学查强:高等教育中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从理念到实践
日期:2022.11.29

2022年11月26日上午9点,我院“全球教育视点”系列讲座第十一讲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举行。加拿大约克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终身教职)、博士生导师查强应邀做主题讲座:高等教育中的全球胜任力培养:从理念到实践。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胡娟主持,校内外180多名师生在线参与。

查强博士在讲座中介绍了北美高等教育中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全球胜任力培养的课程和教学模型,运用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认识论框架来组织建构课程。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际,讨论中国大学参与和领导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独特优势。

查强博士从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出发,对经合组织(OECD)2018年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亚洲协会、加拿大教育部长理事会(CMEC)对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出发,梳理了其包含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创新创造、可持续发展等内涵,并提出了独特的理解与观察,如重视行动、从强调知识到强调技能、国际性向全球性转变。

接着,查强博士梳理OECD的PISA数据分析成果,指出组织内外的平均水平比较一致,但在行动层面落实得分较低,总体情况为全球意识较高、落实行动较差。

在更为广泛的证据层面,查强博士分析了具有全球胜任力教学的诸多高校的案例,介绍比较了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西弗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等7所高校的课程安排与设置方案,总结出其重要特征并指出不足:多数方案为了就业培养技能和经验、是原有跨文化课程延续、存在校级管理、部门管理、项目管理三种模式,但整体上看,这些体系缺乏系统与之匹配的认识论培养,能力维度与素质要求设置具有随意性,以及时间安排不一致可能带来质量问题。

在基本情况介绍基础上,查强博士以加拿大约克大学为案例,提出了高等教育培养全球胜任力的课程组织、设计与实施方案。首先,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次对应迁移基础教育领域的全球胜任力要求,分为知识、技能、经验三个维度:(1)知识:强调对本土、中外文化理解(2)技能:在跨文化环境中搜集处理信息能力(3)经验:对多样性、复杂性、文化差异等全球性的理解,以及好奇心、行动力等。

其次,对具体的课程安排(包括实践设置、内容选择、层次模式等)进行了系统介绍,综合吸收其他组织与高校的培养与评价开发全球胜任力培养课程,并通过知识=能力矩阵展示了全球胜任力应必备的技能能力: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并列出其在事实、概念、程序、元认知方面的知识要求。这些具体要求将以必修课、选修课形式累积学分完成修习,以实现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最后,查强博士回到中国高等教育现实,分享了中国高校全球胜任力培养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为全球胜任力培养提供了启发,如儒家有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生态看法,指出道德伦理培养的重要性,加强人的伦理责任培育,重视多样性之内与之外的和谐等等,有助于滋养建设一个利他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人文关切的现代社会。

再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叙事”也能为高等教育全球胜任力培养提供借鉴,如整体的世界观、强调多样的兼容普遍主义、促进共同发展与平等公正等价值取向有助于探索一条中国高等教育的独特全球胜任力培养之路。

交流提问环节,查强博士与在线师生热情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李立国教授与查强就儒家传统的天下观与西方国际文明观的异同进行探讨,就古代概念的现代性转化有助于推动在中西国际高等教育层面交流达成共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翔老师就跨文化交际与讲座的联系进行交流,查强博士认为全球胜任力培养从跨文化培养中走出来,但需要跳出原有框架限制,构建全球的可持续的策略并从知识层面落实到行动中。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胡娟教授认为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文化差异有待深入讨论,以及课程落实十分关键,查强博士认为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规格较高,具有超越性、创造性,需要重构治理体系、打破狭隘的传统理解。查强博士也就学科培养差异、在地国际化、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回应解答。

总体而言,查强博士从理论出发探讨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框架,并从美国、加拿大诸多高校的全球胜任力课程培养案例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还进行细致调查展示了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课程培养,其中不仅涵盖了理论思考也包含了亲身实践。后续从中国大学培养现状出发,分析了传统文化的理论与资源优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胜任力培养提供了启发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