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教育学院承办的“全球教育视点”系列讲座总第十六讲暨名师系列第五讲在国学馆325会议室举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铁芳应邀作“过去与未来之间——从《论语》看个体成人的时间性及其教育意蕴”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教育学院申素平教授主持,胡莉芳教授、娄雨助理教授等师生参与此次活动。
刘铁芳教授分别从“时间与个体生存的当代性”“孔子生命的当代性蕴含”“孔子生命的当代性何以可能”“活出我们的当代性”四个方面展开讲座。
首先,刘铁芳教授从时间的分类类型出发,明确指出了心灵体验的三重方式,并从中外对比视角明晰了个体生存的当代性——活在当代,立足现在而又承接过去,而又关联未来。
其次,刘铁芳教授带领大家回归《论语》文本,分析孔子“文不在兹乎”的当代性蕴含,即面临生命中的“严重时刻”时,孔子并非沉沦于自我安危,而是充分察觉天命,以“斯文”承担贯通生命的时间。从“人”与“文”两个维度出发,孔子以学而不厌的姿态“承”、以诲人不倦的姿态“传”,以极具超越性的“述而不作”的方式,以个体人文化的努力与担当,承接了过去、现在、未来相统一的生命时间。
再次,刘铁芳教授在比较西方神学家奥古斯丁与中国思想家孔子有关“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路径的基础上,指出了《论语》中蕴含了“一以贯之”的双重意蕴:“贯穿于自身人生发展的生命时间”与“代际之间的生命绵延”。这启示着人们需要在其时代过程中活出完整而统一的生命时间,同时也要注重代际之间“志”的传递而将生命相连。
最后,刘铁芳教授以古鉴今,提出了《论语》对当今我们活出当代性的三重启示:(1)现时代的我们是作为当年孔子的未来,我们正在回应《论语》中孔子对未来我们的期望(2)孔子是作为活在现时代的我们之过去,我们在重温《论语》时也在理解、认识我们自身的过去(3)我们正如孔子一样在想象之中与未来的人们建立联系并与之互动。对此,我们必须让文化传统在历史的损益之中继续发扬,活出我们自身的完整性时间,传递我们对未来的关切,建构一种过去、现在与未来相统一的生活方式。
在提问交流环节,刘铁芳教授针对研究的中外理论应用、中国的时间哲学、国际范围内学术话语体系交流等方面问题做出了回应,与会师生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讲座结束后,教育学院申素平教授为刘铁芳教授颁发讲座纪念证书,部分参会师生进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