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视点

刘复兴、朱月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日期:2019.09.19

[摘 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论断。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创新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重要论断突出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把我们党关于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本质要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1.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先手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征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号召;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布署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以人的现代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并提供有力支撑。

2.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前提。

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持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

1.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与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作用, 明确提出“向创新要动力, 向改革要活力” 的要求,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认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对于支撑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靠人才、靠教育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并反复强调人才资源在建设科技强国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因此,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实践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背景下,人才资源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因此,教育必须应对产业革命的变革,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者要将培养和发现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做好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创新能力作为关键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2.树牢“四个服务”意识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发展教育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这是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各级各类教育要自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传播党的声音和理论的牢固阵地、践行党的政治主张的坚强堡垒,为党治国理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教育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这是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各级各类教育必须将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现实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建设者为目标,不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践行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化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检验教育工作的试金石。各级各类教育要聚焦人才培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保证。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教育改革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做到以下几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路线,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国情和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坚持群众路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尤其要坚持群众史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现代生产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的需要,反映着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各级各类学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社会主义文明的基地。完成新时代教育的伟大使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首先,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突出体现。最后,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将其紧紧抓在手上,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3.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特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各类学校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本文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刘复兴,中国人民大学;朱月华,北京师范大学】

原载2019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