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视点

周光礼:基于成长机理,探索培育策略——评《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之道》
日期:2023.02.22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部署,“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基础性工程。鉴于以往对世界一流学科的认识大多是基于工作总结的“学科建设”范式,难以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特,因此学术界需要在研究范式层面对世界一流学科进行本体论的追问,回答世界一流学科的理论内涵和成长机理,进而在确保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寻培育策略。武建鑫博士的新著《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之道》(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应时之需,系统阐释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多重内涵,分别从学科组织、卓越历程、生态系统三个维度回答了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机理,进而提出了实现世界一流梦想的培育策略。该书不同于已有的学科建设研究取向,在理论建构、方法创新、研究结论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探索,不仅体现了一个年轻学者提出并回答重大学术命题的勇气和担当,而且彰显了学术界应有的一种本体论追问的学术志趣和情怀。

全书一以贯之的逻辑是基于成长机理,探寻培育策略。围绕这一逻辑,该书主要从以下三部分展开:

一是多视角透视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内涵。“何谓世界一流学科”不仅是“双一流”建设方案颁布以来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而且是研究世界一流学科形成机理、建设路径、评价机制等内容的首要命题。虽然我们难以准确地描述其全貌,但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认识,即指标层面、制度层面、哲学层面。很显然,该书摒弃了传统的学术评价维度的判断,而是基于“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宏伟目标,从剖析世界一流学科的政策指向入手,在学理上揭示其组织与制度的复杂内涵,并科学解释其生长基质、建设方式,以及“以评促建”的可行道路。

二是多维度阐释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机理。该书首先从学科组织维度出发,分析了世界一流学科的组织成长特征及演化路径,并从组织健康理论出发建构学科组织健康的理论模型,为学科成长提供了适切的组织管理方式和行动框架。继而从大学学科卓越历程的维度出发,选取不同类型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作为典型案例,并构建适切的分析框架,遵循“学科成长历程一学科演进特征一学科成长机理”分析框架,多维度呈现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形态和成长机理。最后,从学科生态系统的维度,重点梳理其内在逻辑、演化路径及培育策略,并进一步整合学科组织、学科系统结构、大学组织与制度构成的分析框架,将其作为一种方法论探讨不同类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的成长机理。

三是面向未来勾勒世界一流学科的培育策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学科一更多地体现为学术知识的创新,未来的世界一流学科愈发走向社会中心,必将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形态、学科发展状态相适应。该书侧重于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方式的原则性探讨,主要从“大学学科”的视角出发,重点区分了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学科建设模式差异,系统阐释了大学学派对于当前世界一流学科的时代价值。世界一流学科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宜将学科建设目标聚焦于“建设学科”本身,而应转向大学理念与制度的创新、学科建设模式的重构,以及学科生态结构的培育。

应该说,这部著作充分反映了著者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思考和新进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是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即世界一流学科是如何形成的。以往学术界对世界一流学科的认识大多是基于经验总结的“学科建设”范式,难以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启示。而著者在研究范式层面对世界一流学科进行了本体论追问,回答了世界一流学科的理论内涵和成长机理。二是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框架,即学科生态系统。世界一流学科属于比肩全球大学顶尖学科的学术梦想,一定不是靠堆积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能够促成的,也非急功近利、简单思维、绩效锦标赛能够速成。相反,要将目光转向大学的学科生态系统,从学理上探索学科之间的相互依赖、共生互惠、融合创新关系,并尝试解构学科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作为世界一流学科生长基质,学科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理论解释的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成为分析世界一流学科成长机理的方法论。三是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构想。“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是“双一流”建设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对范畴。世界一流学科之“中国特色”蕴含了扎根中国本土情境、基于国家学科制度、建构主体性标准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既可以表征“世界一流”,也可以成就“世界一流”。面向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实践,该书提出“秉承学科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谋划有组织的学术创新,推进学科治理能力现代化,立志创建中国大学学派,为培育具有‘卓越灵魂’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贡献自身的力量”。(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文刊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