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检出率;教育策略
何妍:俞教授好!祝贺您和研究团队对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元分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状况,对于开展分类预防及精准干预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研究开展的背景和整体情况。
俞国良:新时代有新气象更有新挑战。各种竞争压力与矛盾冲突使人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日骤增。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个体 50% 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而这个阶段正是智力、自我同一性和人格社会化的关键发展期。由于儿童青少年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匮乏,以及心理社会性功能尚未成熟,一旦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及时预防、筛查和干预、矫正,很可能为成年后罹患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埋下伏笔,应验所谓“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为此,作为改善与提升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前提,准确摸清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家底”,应属当务之急。
然而,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给学术研究和教育决策造成了一定困惑。基于此,我和课题组立足心理健康问题临床经验的分类方法,借鉴美国心理学家阿肯巴哈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病理性问题两分法,即指向个体心理内部的内化问题 ( 如焦虑、抑郁、躯体化、退缩、睡眠问题等 ) 和反映个体对外部环境消极反应的外化问题 ( 如攻击行为、违纪行为、自我伤害和自杀问题等 ),把心理健康问题界定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两类,并从 2021 年 3月开始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系统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利用元分析技术,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硕博论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学生焦虑、抑郁、躯体化、退缩、睡眠问题、攻击与违纪行为、自杀自伤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以 2010 年智能手机产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键影响因素,从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31 日 10 年,共检索 10424 项相关研究成果。根据筛查标准,1135 项研究文献纳入检出率的元分析。其中,小学生101项,初中生222项,高中生252项,大学生 560 项。被试人数总计 3248179 名学生。采用统计软件 CMA3.3 进行分析。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现已获得初步研究结果,作为一家之言,可以为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循证及其教育政策编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参考,有的放矢地对不同年龄学生、不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精准预防和教育干预。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
何妍: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影响着学业成就和人格成长,若能得到及时的筛查、预防和干预,就能有效地阻止小的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本次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状况如何,哪些问题最为突出?
俞国良:我国现有小学生近 1 亿,其数量庞大、研究者众多,且已积累了许多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相关研究文献,但是,由于研究成果发表年份不同,被试地域、研究问题、技术路线、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等大相径庭,所得结果也存在较大分歧与不足。其主要表现一是检出率高低不一;二是所涉心理健康问题不够全面。为了能客观、准确地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元分析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该技术通过定量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结论,从而避免有偏样本、人口社会学特征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另一方面,快速的社会变化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大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也必定随着社会变迁、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改变。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和课题组检索了 2010 年至 2020 年十年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英文文献共 9538 篇。其中焦虑 3126 篇,抑郁 3844 篇,躯体化 551 篇,退缩 167 篇,睡眠问题 1255 篇,攻击行为 469 篇,违纪行为 126 篇。对于搜索到的文献按照入组标准筛选出 101 篇文献纳入后续的元分析,包括焦虑 9 篇,抑郁 34 篇,躯体化 12 篇,退缩 10篇,睡眠问题 11 篇,攻击行为 13 篇,违纪行为 12篇。小学生被试总计为 289396 名。接着,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对纳入的各类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焦虑的检出率为12.3%;(2) 抑郁的检出率为 14.6%;(3) 躯体化的检出率为 3.6%;(4) 退缩的检出率为 3.8%;(5) 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 25.2%;(6) 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4.1%;(7) 违纪行为的检出率为 3.7%。
整体来看,小学生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差异较大,如躯体化的检出率低至 3.6%,而睡眠问题的检出率则高至 25.2%,这说明我们将心理健康问题细化为两类不同的指标是有科学意义的,同时也警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尤其是对检出率排名居于前三位的睡眠问题 (25.2%)、抑郁 (14.6%) 和焦虑(12.3%) 要引起重视。(1)睡眠问题。包括睡眠不足、失眠、睡眠障碍等,这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并严重影响、滞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许多研究发现,我国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其危害是可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情绪紊乱、学习困难、认知障碍、肥胖和高血压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可喜的是,儿童睡眠问题已引起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从国家和政府的“双减”政策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就是解决小学生睡眠问题的一剂“重药”。
(2)抑郁问题。儿童的抑郁问题将会对他们成人后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包括社会关系受损、物质滥用、肥胖等。对此,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存在着相似与相异之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发布过《心理健康蓝皮书之 2009 年和 2020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其中提到小学生抑郁问题检出率为一成左右,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14.6%) 基本一致,但与其他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群体的抑郁问题检出率属于中等偏高,表明抑郁问题出现的年龄段正在逐步下移,且已有出现局部恶化的显著征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特别关注。(3)焦虑问题。严重持久的焦虑状态可能发展为焦虑症,并弥散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社交焦虑等。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研究者发现高收入地区的儿童,其焦虑检出率为 18.27%,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地区的检出率为 1.53%,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可能会对小学生焦虑问题的检出率产生影响。我国小学生焦虑问题的检出率(12.3%) 也处于中等偏高位置,需引起我们的警觉与重视。
其余几类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虽不高,在 3.6%~4.1% 之间浮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并恶化,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小学生的攻击和违纪行为,不仅不利于其个性、社会性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还会造成学校环境氛围的混乱,给校园欺凌等校园安全埋下无法预估的隐患。因此,上述问题同样应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和高度重视。
何妍:为降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我们的教育能做些什么,您对此有何建议?
俞国良:降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尊重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全员、全体、全程、全方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而言,在自我层面,应帮助小学生初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在学习层面,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乐于学习;在人际关系层面,引导小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勇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在情绪调适层面,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解决各种困难的乐趣,学会认识情绪并合理表达情绪;在社会适应层面,培养小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初步适应,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小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爱好、兴趣之间的矛盾。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强调帮助小学生学会学习,初步认识自我和调适情绪,为健康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在自我层面,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悦纳自己;在学习层面,着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学习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人际关系层面,引导小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在情绪调适层面,帮助小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在社会适应层面,积极促进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逐步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初中阶段和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自信心,提高集体意识和健全人格,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积极进取态度。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
何妍: 初中生所处的青春期常常被人们称为“暴风骤雨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和不平衡发展,也导致这一阶段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少见,您课题组的这项元分析研究有何不同之处,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有些什么样的联系和不同?
俞国良:在心理社会性发展上,初中生虽然比小学生更加成熟,但其正经受着青春期的严峻挑战,面对生活中的重大危机事件特别是压力性事件时,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如此,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使用的文化潮流给初中生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这些情形使初中生“内外交困”,再加上学业负担和中考压力,使其心理健康状况更是“雪上加霜”。但众多研究领域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大多是围绕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展开,其中“描述”具有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已有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描述结果很不一致,检出率之间差距很大,反而给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困惑。显然,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结果的不一致,大多受到了取样人数、地域、测量工具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研究者往往将初中生和高中生混合在一起分析,未能精准考虑初中生这一独立的学段群体。
有鉴于此,我和课题组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共检索、获取 10 年间的文献包括焦虑 3126 篇,抑郁 3844 篇,睡眠问题1255 篇,自我伤害 145 篇,自杀 554 篇,共 8924 篇。最终有 222 项研究成果纳入元分析,共 711769 名初中生被试。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焦虑的检出率为 27%;(2) 抑郁的检出率为 24%;(3) 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17%;(4)自我伤害的检出率为22%;(5)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 17%;(6) 自杀计划的检出率为 7%; (7) 自杀企图 ( 未遂 ) 的检出率为 4%。
这一研究结果与前期类似研究存在一些不同之处。(1) 关于焦虑,我们的研究结果远高于 1980— 2009 年全球 44 个国家焦虑障碍 7.3% 的检出率,以及 2000—2015 年我国研究者的焦虑障碍 0.5% 的检出率。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不同:前述研究者关注的是焦虑障碍,一般程度较为严重,而我们的研究关注点是焦虑问题或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包含了轻、中、重型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此外,我们的研究确定的是初中生群体而前述研究则不限于此。(2) 关于抑郁, 我们的研究结果高于 1991—2018 我国初中生 21.9% 的检出率, 低于2012—2018 我国初中生 26.8% 的检出率。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研究关注的时间范围有别于既有研究,也可能是因为纳入了尚未发表的研究,使得纳入数量超过了既有研究,估计结果更加准确。另外,这个研究结果也高于 2011—2018 年我国小学生16.8% 的检出率;低于 1999—2018 年高中生 24.2%的检出率,2015—2020 年中国大学生 27% 的检出率,以及 1980—2020 年全球研究生 34% 的检出率。这表明抑郁问题可能在初中生群体中只是开始显现,若重视不够或应对不好,可能会随着年龄增加继续延续并进一步恶化。(3)关于睡眠问题,我们的研究由于纳入了部分未发表的文献,使得检出率低于研究者元分析中 2010—2020 年初中生 20% 的检出率。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还低于 2010—2020我国高中生 28% 的睡眠问题检出率,2011—2015我国大学生 25.7% 的检出率,1999—2016 年我国老年人 35.9% 的检出率,表明睡眠问题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4) 关于自我伤害,我们的研究结果高于 2007—2015 年我国大学生16.6% 的检出率和 1989—2018 年全球儿童青少年19.5% 的检出率,表明自我伤害行为可能更多出现在初中阶段。(5) 关于自杀意念,我们的研究结果与研究者元分析中 2010—2020 我国初中生 16.6% 的检出率结果一致,但低于 2010—2020 年我国高中生 18.1% 的检出率,高于全球大学生 1980—2016 年10.62% 的检出率,低于 2008—2017 年欧洲一般人群 3.62% 的检出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比大学生和一般人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6) 关于自杀计划,我们的研究结果高于 2010— 2018 年我国大学生 4.4% 的检出率, 低于 2008— 2017 年欧洲一般人 1.6% 的检出率,这表明我国初中生生命意识的脆弱性,需要进一步补课“生命教育”。(7) 关于自杀企图 ( 未遂 ),我们的研究结果低于 1989—2018 年全球儿童青少年 4.5% 的检出率,高于 1999—2014 年我国大学生 2.8% 的检出率,高于 2008—2017 年欧洲一般人 0.57% 的检出率。 表明我国初中生面临的自杀问题较为突出,可能与该阶段自身的心理不成熟和青春期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的困扰有关,也与我国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他们需面对的生存压力增大有关。总之,上述结果表明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检出率排在前三位,说明初中生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较为突出。这既与初中生面临的学业难度增大、家长较高的学业期望以及中考压力有关,也与初中生步入青春期后的生理和激素分泌变化有关,还与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的校园氛围有关,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均可归结为师源性心理问题。
何妍:针对初中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应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和策略?
俞国良:针对刚才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以初中生青春期身心特征和教育规律为依据,紧紧抓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特别是道德认知发展”的缰绳,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自我层面,帮助初中生增强自我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正确认识与把握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学习层面,引导初中生逐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新环境和学习新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在人际关系层面,帮助初中生积极与老师、父母进行有效沟通,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在情绪调适层面,鼓励初中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适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在社会适应层面,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理想与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其应对困难、失败和挫折的能力。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提高耐挫力和心理弹性水平,积极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与教育启示
何妍: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多种心理问题的频发期。本次研究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状况如何?
俞国良: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他们易受各种消极因素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然而,近十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同的研究结论。如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从 5.6%~54.4% 均有发现。有鉴于此,将前期研究文献加以整合,得到更具普遍性的科学结论,进行元分析是必要的。目前,已有一些元分析研究成果,然而,此类研究或只针对某一量表,或只关注到心理健康问题的某个方面,还常常以包括初中生在内的中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不能够很好地反映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全貌,亟须进行更全面、系统的分析,来进一步明晰近十年来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状况。
为此, 我和课题组选取焦虑、 抑郁、 睡眠问题、躯体化四项内化问题,以及自我伤害、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企图(未遂)四项外化问题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指标,以元分析结果来判断我国高中生近十年来的心理健康状况。共获取文献9600 篇,其中焦虑 3126 篇,抑郁 3844 篇,睡眠问题 1255 篇,躯体化 551 篇,自我伤害 258 篇,自杀(包括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企图)628 篇,共913421 名高中生被试。最终纳入的文献包含焦虑48 项,抑郁 99 项,睡眠问题 21 项,躯体化问题 14项,自我伤害 29 项,自杀意念 21 项,自杀计划 7项,自杀企图(未遂)13 项。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焦虑检出率为 26.3%;(2) 抑郁检出率为 28.0%;(3) 睡眠问题检出率为 23.0%;(4) 躯体化检出率为9.8%;(5) 自我伤害检出率为 22.8%;(6) 自杀意念检出率为 17.1%;(7) 自杀计划检出率为 6.9%;(8)自杀企图 ( 未遂 ) 检出率为 2.9%。
从研究结果来看,高中生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1)抑郁问题是高中生最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个结果同 2020 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蓝皮书”中青少年 24.6% 的抑郁检出率,以及元分析中 2012—2018 年我国中学生28.4% 的抑郁检出率基本接近。高中生抑郁问题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心理社会性发展特点和所处学校、社会环境有关。高中生自尊心脆弱同时又较为敏感,常被同伴关系、异性关系和父母婚姻冲突等困扰,容易出现抑郁情绪。同时,他们体育活动少、学习压力大、生活环境封闭单一,并且比较难找到适当的情绪宣泄渠道,容易郁结于心,从而产生抑郁问题的“倍数效应”。(2)高中生焦虑问题位列第二。检出率高于全球 44 个国家 11.6% 的焦虑症终生检出率,以及 2000—2015 年我国大陆 2.45%、4.11% 的当前 / 终生焦虑检出率。虽然以上的研究对象是焦虑症,只涉及较重程度的焦虑。但相较于其他年龄段,高中生普遍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他们会面临自我认同、外貌焦虑、角色冲突、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一系列发展任务和挑战,并为此感到困惑和担忧,产生焦虑情绪。再加上其他因素如考试及学业压力、封闭的校园生活、贫富差距等的叠加作用, 很可能产生焦虑水平的“ 乘数效应”。
(3)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 23.0%。 这个结果低于2020 年及之前我国高中生 28% 的睡眠障碍患病率,也低于 2016 年及之前我国大学生 25.7%、 老年人35.9% 的睡眠障碍检出率。这说明我国高中生的睡眠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但这个年龄阶段是睡眠习惯养成、睡眠质量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上学时间早、课业负担重、网络游戏成瘾等都容易诱发青少年的睡眠问题,而睡眠质量差又会影响机体内稳态和情绪调节过程,导致焦虑、抑郁、躯体化、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4)自我伤害的检出率为 22.8%,仅次于抑郁、焦虑和睡眠问题。这个结果略低于 2007—2016 年我国中学生 27.4% 的自我伤害检出率,同 1989—2018 年世界儿童和青少年 22.1% 的自我伤害终生检出率比较接近。研究表明,自我伤害是与重要他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当其他形式的交流不成功或无法实现时,他们选择通过自我伤害来表达抑郁、愤怒、厌恶等强烈的负面情绪,试图引起“重要他人”的关注与重视。
此外,高中生躯体化的检出率为 9.8%,与其他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相比较低。但躯体化本身与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要减轻、减少高中生躯体化问题,可以先从改善他们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着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需要指出的是,高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企图(未遂) 的检出率分别为 17.1%、6.9%、2.9%,和中小学其他学段相比,该结果处于较高水平。因此,要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预警,必须及时对可能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何妍:针对高中生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如何开展,才能兼顾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普通高中生和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分别是什么?
俞国良:高中生的不同心理健康问题往往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因此,唯一“治标又治本”的办法便是以高中生健全人格发展为抓手,全面普及、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在自我层面,帮助高中生确立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层面,强化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学业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在人际关系层面,帮助高中生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认识、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在情绪调适层面,帮助高中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绪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社会适应层面,引导高中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社会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行升学与择业就业的选择和准备。该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开发学习潜能,提高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异性同伴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需要指出的是,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虽然有年龄和教育内容上的相似性,但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他们在学习、成长、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与求职择业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虽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要比普高学生大,所经受的失败与挫折也会比普高学生多。因此,教育部专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指出“必须根据中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职业适应、承受困难与挫折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服务,使中职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价值与重要性,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成长能力、职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提高职业成才技能、环境适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职业规划技能,健全人格、敬业乐群,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原文刊载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