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视点

刘复兴:红色基因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备的精神品格
日期:2023.03.15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作出“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重大论断。我们要从历史视野来认识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红色基因具有独特价值和地位,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品格。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红色基因;精神品格;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新时代,我们要从宏大历史视野来认识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把融汇在我们党一百多年伟大历程中的红色基因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品格,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从历史视野认识“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论断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十分重视举办高等教育。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与农民运动讲习所,并参与举办黄埔军校。在江西瑞金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创办了红军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以及一系列各类专门高等学校。在延安时期致力于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建设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等高等学校,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延安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致力于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一是以“延安模式”为蓝本,组建了中国人民大学;二是学习苏联模式,实施院校调整,建设了新中国的行业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初步现代化;三是进行了一定的自主办大学的改革与探索。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积极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若干国际组织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双一流”建设等建设工程与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如何科学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经验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在学习世界一流经验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依样画葫芦甚至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的现象;另一方面,个别高校在办学中也存在着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独特文化、独特历史特别是革命文化、红色基因重视不够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中国特色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明确要求,“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一重大论断,是针对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针对我国所有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面向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提出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论断、新目标、新要求;是关于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方位、新战略。这一论断,对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红色基因在“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具有独特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办的高等教育“延安模式”及其在新中国的演变、创新与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重要密码。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一重大论断,是因为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全面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经验,特别是传承了“延安模式”的基因与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基本经验与红色基因的内涵十分丰富。第一,高等教育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陕北公学在建校之初,便实行了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成仿吾、邵式平、周纯全、袁福清四人组成党组,负责决定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开创了我国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先河。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终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特征。第二,高等教育要始终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党创办的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如抗战时期的陕北公学坚持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办学使命,树立了“培养革命的先锋队”的培养目标。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培养“万千建国干部”的培养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紧跟党的中心工作与战略需求,先后提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与“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培养目标。第三,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之一就是在全社会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直是我党创办高等教育首要的办学宗旨。第四,高等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吴玉章先生强调:“毛主席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得到伟大的胜利,这个宝贵的经验,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高等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机械搬用外国经验。”在陕北公学时期,毛泽东主席曾先后10次到陕北公学演讲及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时事,包括“抗日游击战的重要性”“国共合作问题”“论持久战有关问题”等,帮助学员及时把握革命斗争的脉搏。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陕北公学根据抗战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课程体系。第五,高等教育要有教无类,五湖四海。在陕北公学时期,学生来自于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只要年满18岁,凡是有志于抗日救国就可以报考。陕北公学以及之后的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的教师来源也是多样化的。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之初也是如此,“同学来自各方,文化、政治、理论水平都不大一致,经验作风不同,有地方干部,有军队干部,有老干部,有新干部,有工农分子,有知识分子”。第六,高等教育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陕北公学建校之初,就计划设立师范系,可以看出当时党中央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后来为了满足革命战争的需要,成仿吾校长等人重新研究了最初的办学计划,最终决定把陕北公学改为培养干部的短期训练班性质的学校,分为普通班和高级班。高级班主要是培养师资,被视作是教育学院的一种初始形态。1940年,为了推进学校的正规化建设,华北联合大学专门成立了教育学院,由校长成仿吾兼任院长,负责培养教师与教育干部。在华北联合大学时期培养的8000多名干部中,就有3000多名教育干部与教师。

红色基因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内涵。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述的红色基因是革命文化中最核心的基因与密码,也已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在一起。这个红色基因是决定“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基因与密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的重要表征,是全体高校教师与学生应具有的价值与信仰,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念与灵魂,具体表现为“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

传承红色基因是“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统一,坚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相统一,努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一是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努力落实党对高校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武装师生头脑,指导教材体系建设,指导教学体系建设,指导评价体系建设;必须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为了全体人民办教育,要做到有教无类与五湖四海,在教育评价中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办好人民的大学;必须全面弘扬红色教育家与人民教育家精神,使全体教师都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要把这些光荣传统与红色基因融入到血液中,贯通于文化里,植根于信念中。要与时俱进,勇立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在“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上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的战略规划,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统一。在新时代,要走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充分吸收建党一百多年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特别是要在新时代科学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要坚持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克服崇洋媚外、简单模仿甚至照抄照搬倾向,立足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把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以中国特色引领世界一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三是坚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相统一。“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的殷切期望。一方面,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扎根中国、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导下,坚持系统思维,直面卡脖子、卡嗓子、卡脑子的问题,深入、全面、科学地研究中国问题,研究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把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与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创造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另一方面,要尽一切可能虚心学习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创新国际学术交流制度,努力建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体系。(刘复兴,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原文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第22期)